科技创新 强国富民


1、科技知识宣传

 “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慧眼等为代表的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在若干领域开始成为全球的创新引领者。2017年,全社会R&D支出(研发经费)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前列,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第17位。”这是在国务院新闻办26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的情况。

“我国的科技创新还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万钢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引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数控机床、大飞机、核电等重大专项的实施,使我国在这些重点领域率先实现跨越;“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成功商业化运行,使我国高速铁路里程占全球总里程6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发电量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全世界50%以上。

“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万钢介绍,我国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130多万台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示范应用,服务人群达到4.5亿;建立了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防控技术体系,成功研制了埃博拉疫苗等,在国际传染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力量。

“现在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研究人员、发明专利占比均超过70%。科技创新力量由科研人员为主向全社会拓展,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性新局面。”万钢表示,比较突出的成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出现量质齐升,全国技术交易合同在2016年1.1万亿元的基础上提升到2017年的1.3万亿元。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目前和我国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国家已经达到158个,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200个,参与了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内地和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也取得了新进展,完成首批跨境科研经费拨付试点。”万钢表示,我国的创新开放合作也迈出主动布局的历史性步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G20峰会、金砖国家厦门峰会都留下了鲜明的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印记,“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也正在扎实推进。

万钢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我国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

2、科技成果展示


一、C919首次试飞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飞机C919的首飞完满结束。这标志着大型民用客机的垄断市场在A(Airbus空中客车)和B(Boeing波音)之外,正式迎来了新的参与者C(C919)。

从C919设计研发到总装下线,进而实现首飞,就有36所高校、200多家企业、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研发,70家企业成为C919的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已初步组成一条完整的飞机制造产业链。

以产品促部件,最终实现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一大“套路”。以近年赢得广泛声誉的中国高铁,就是通过消化吸收外国设计、自主采购非原厂零部件组装;再逐步扩大自主范围,在新一代自主研发车型上选用国产部件,建立起一条完善的高铁产业链的。

C919的诞生不是简单的组装飞机,而是配置属于自己的庞大民用航空工业体系。

二、可燃冰稳定试采成功

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北部海域的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作为一种储量惊人的清洁能源,其储量几乎可以达到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两倍。是公认的下一代清洁替代能源。此次试采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第一名的国家。

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我国引领的可燃冰开采革命,有望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可燃冰作为固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其能量效率极高,1立方米“可燃冰”就可以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

据预测,我国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当量,潜力巨大。可大批量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

三、北斗导航第三阶段组网

2017年5月23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宣布,我国将全面启动北斗系统第三步建设,即北斗三号系统,2017年下半年发射6~8颗全球组网卫星。

正式标志着北斗系统第三阶段任务:全球组网正式开始。接下来的2018年将前后发射18颗北斗卫星。北斗卫星系统将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直到2020年我国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终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而在智能手机领域,主流机型中均已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部分国外品牌手机已具备北斗卫星导航的功能。

据统计,2016年国内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突破5.3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5.1亿台,带北斗功能的数量超过30%。

北斗系统在共享单车、城市智慧管线等新兴市场规模化应用逐渐显现。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已经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四、全球首列无轨列车

2017年6月2日,中车株洲所成功研制的一款名为“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的全新交通产品在株洲惊艳亮相,这款产品昵称“智轨”。

这是一款融合现代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各自优势的跨界之作。既保持轨道列车载人多的优势,又不需要建造专有钢轨,还能像公交车一样灵活穿行的城市交通工具。

数据显示,到2020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将新增约80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地级市。然而,大部分中小城市无力承受轨道装备昂贵的建造和维护成本。

智轨既能作为一线城市大运轨道交通的补充,也可作为二三线城市的客运主体。未来,积累一定运行数据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还可实现无人驾驶。根据规划目标,智轨示范线有在2018年投入商业运营。

五、量子通讯试验阶段性成功

2017年8月10日,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使得我国在量子通讯领域达到新高度。

作为安全等级最高的加密技术,量子加密早已成为各大国争相追逐的目标。早在10年前,IBM、微软等知名外企就率先开展研发,国内仅用于个别科学实验。谁能想到呢,只用了10年,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变成了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量子通信涉及的现象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于宇宙的传统理解,爱因斯坦称它为“幽灵般的现象。因为它假定现存的粒子可以瞬间将信息“传输到另一个纠缠的粒子,并且这种纠缠似乎是超越时空的。无论在哪里,另一个纠缠的粒子都会产生感应。

如果你的加密措施使用了量子通信,那基本意味着永远无法被对手破解。

使用了量子通信,对手对我的信息始终处于一脸懵逼的状态:要么他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要么他窃听到的有关于我的任何信息,都是错的。

拥有无法破解的通讯加密技术,其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墨子号在这条路上的探索正在引领潮流。

六、海水稻

9月28日,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将在青岛示范基地进行测产。

此前,袁隆平在《海洋科技与粮食安全》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将在3-5年内选育出在盐分浓度3-8‰海水灌溉种植条件下,产量达300公斤/亩以上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为了使海水杂交稻能够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我本人和本研究中心均十分乐意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袁隆平表示。

这次测产为海水稻取得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广海水稻的最新进展,树立信心,推动国家对盐碱地改造政策的落地。

七、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

2017年10月10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天眼”发现2颗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的新脉冲星,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

所谓中国天眼,是2016年7月3日建成的500米口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坐落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这部设备,观察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测定黑洞质量,观测暗物质,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的信号。

众多独门绝技让其成为世界射电望远镜中的佼佼者,这也将为世界天文学的新发现提供重要机遇。FAST性能卓著,即使在未来20-30年,也将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八、造岛神器

2017年11月19日,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造岛神器“天鲲号”在江苏启东下水。

相比于它的前辈“天鲸号”,“天鲲号”不仅拥有更加“纯正”的国产血统,在性能上有更胜一筹。“天鲲号”具有非常强的挖掘效率和输送能力。“天鲲号”的最大挖掘深度可以达到35米,可以在一小时内将6000立方米的海水、碎石、泥沙混合物送到1.5万米之外。

换算过来,“天鲲号”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在南海岛礁上搭起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沙石堆。

在工作时,“天鲲号”自航绞吸船的吸泥管会插入海中,吸泥管的前端装有绞刀,这些绞刀非常锋利,可以轻易切开坚硬的岩石。然后泵机会将海水、泥沙和碎石的混合物通过输泥管输送出去,使泥沙和碎石在万米之外的预定地点堆积。

正是因为“造岛神器”的工作效率异常惊人。在2017年5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为维护国家安全,对大型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出口。

九、核技术处理工业废水

2017年11月22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通过了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在利用核技术进行工业废水处理上取得突破,此项技术可谓中国首创、世界领先。

电子束处理后的水样

“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是利用高压电场加速的电子束对污水进行照射,污水中分解生成的强氧化物质与水中的污染物、细菌等相互作用,达到氧化分解和消毒的目的。

此外,工业废水经过电子束辐照处理后,并没有放射性,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

该技术实现产业化后,可广泛应用于印染、造纸、化工、制药以及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能大幅度提高我国工业废水治理水平。

十、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

2017年11月30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的首批成果:发现太空中的反常电子信号。

根据“悟空”积累的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发现在1.4万亿电子伏特(TeV)的超高能谱段突然出现剧烈波动,反映在图上是一个“尖峰”。

“悟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说:“我们想通过‘悟空’的火眼金睛,找到暗物质这个‘妖魔鬼怪’。”

“妖”,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主流科学界认为,人类已发现的物质占宇宙物质总量不足5%,剩余部分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由于暗物质无法被直接观测,与物质相互作用也比较弱,人类至今对其知之甚少。

近年来,全球多个团队通过不同类型的设备持续“捉妖”,比如地上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天上有美国费米卫星。

虽为后起之秀,但“悟空”不仅更“经济适用”,其电子宇宙射线能量测量范围也有显著提高,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过滤掉宇宙射线的“杂音”。

上天不到两年时间, “悟空”发来的这份“捷报”,将再度点燃公众对暗物质的热情。常进说,“悟空”在轨运行良好,探测器正常工作率平均达到99.5%,有望超过3年设计寿命,“为我们‘捉妖’5至10年”。

尾声

随着我国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成长,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正逐步出现在公众眼前,走入产业化,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对欧美日科技上不可逾越的恐慌正在变成历史。随着科技上的水平日益提高,无论在国际贸易还是在国家交往上,对待中国的态度正在逐渐走向公正。

实力是最好的利益保障,科技水平决定了能否对未来的趋势进行把握,随着我国基础科学的成长加快,新能源领域的日益深入,上一个时代来自西方高端制造业创造的壁垒即将不复存在。而国家处在更加公平的国际交往地位上,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利益都是一种延伸保障。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3日

Copyright 2000-2014 陕西省能源质量监督检验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南段129号 邮政编码:710054 陕ICP备19015705号-1 (点击打开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主办单位:陕西省能源质量监督检验所